杀人诛心……
最近我在整理关于资产配置的思考,碰巧也有小伙伴和我表示对未来的不确定,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——要是全世界所有人一起亏钱倒还好,怕就怕一边我们的投资亏得稀里哗啦,一边其他人(总数还不少)在 2023 年里赚得盆满钵盈。这样的反差,最让人怀疑自我。
和大家分享三个对我很有帮助的问题。
说起资产配置,很多内容会先关注到大盘、小盘、成长、价值、美股、A 股等等。但是我渐渐发现,这些问题只要花很小的成本——比如直接买资产配置类的投顾——就可以获得一份至少 80 分的答案了。
当下更能给我确定感,是这几个没那么容易获得标准答案的问题:
我是否有一个清晰、合理的预期收益?
我想以怎样的过程实现这个目标?
如何判断一笔投资的长期预期收益?
很多困惑都来自这三个问题考虑不清,以至于我们对投资的潜意识常是这样的
既对自己的目标收益没概念,只是觉得收益越高越好。然后看见别人的收益比自己高,立刻就开始焦虑纠结。
又对一笔投资本身的长期预期收益没概念,只是买入以后「希望」收益很多,却什么也做不了。
下面是我对这 3 个问题的思考。虽然这个答案未必有共性,但也许能给大家一个思考的起点。
1. 设置一个清晰、合理的预期收益
2022 年有一个对我冲击很大的画面。这一年德国房价大幅打折,有能力全款买房的人,买房变得更便宜了。但需要贷款买房的,成本却没变甚至更贵了。因为利息从不到 1% 直涨到 4%。
反而是不那么可丁可卯、不那么追求资金效率、不那么在意最后几个点收益的人,更可能留有现金。
这两年的行情里我越来越意识到,想要把投资成功变成生活幸福,靠的不是尽可能高的最终收益,而是实现目标收益的过程痛苦尽可能小
我发现应该设定一个明确且合理的、让我会感到知足、知道何时收手的预期收益。
举个例子,比如我大约知道 400 万本金带来的长期现金流,可以满足我对财务自由生活的规划。那么当我有 500 万本金时,相比于追求更高收益,把多出的一部分现金留下来,追求意外中更小的痛苦,更可能让我开心。
想明白这个问题,再面对特别高的收益时(也意味着背后可能更高的风险)就没那么容易上头了。
这是孟大在有知有行转发的一张图 👇 追求足够(而非超常)的回报、愿意持有现金,都是获得内心平和的要素之一
2. 我想以怎样的方式实现目标
上周文章里我们聊到印度股市——看起来不断上涨的印度市场背后,一半是持续贬值的货币——但后来有读者表示不解 👇
大家羡慕的印度股市涨幅和汇率貌似没有关系?假设我是个印度人 10 年 3 倍,只要我投资和消费的全过程不涉及到外币,我就是 3 倍收益。大家羡慕的是这个,应该并不是后悔没有 10 年前先购汇卢比,3 倍收益后再结汇成人民币
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认同。回想咱们房地产的黄金 10 年,涨幅比印度股市还大,但也没见那时候大家少担心通胀啊。同理,我也不觉得股市涨了 3 倍,人就不会在意 iPhone、电脑、汽车价格翻倍(不止进口商品,印度过去 10 年平均年通胀 5%)
Morgan Housel 谈过,如何减少对他人的羡慕和嫉妒:
当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时,总是假设身边所有条件都不变,然后获得别人生活中自己喜欢的部分。但现实不会这样,你必须一起背这个好处背后的成本和痛苦。
在投资历程中,我们会遇到无数收益比我们好的人,但仔细想想,这不说明什么。
首先,这可能是幸存者效应。我们可能只看到如此投资赚大钱的人,却没看到背后失败的;或者向你展示收益的人,只展示了赚钱那部分。看别人的年终总结也是如此,通常去年赚钱的人更有动力做总结。
其次,这个方法是否适合我们、是否学得会。我们想要这个收益,但是否想要这个收益背后的代价?就像很多人羡慕全职投资,但他们其实并不喜欢投资,只是在脑补不劳而获的感觉。
90% 的羡慕嫉妒,只是这样的噪音。
那剩下的 10% 呢?如果我们真的找到了更有效、更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,这是好事儿啊。
3. 学会分析一笔投资的长期预期收益
2023 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,是认识到资产配置、投资多元化的价值。但在此时,这么做也有可能是个坑(微博原文我没找到,复述下大意哈)
现在说起资产配置、投资多元化,都是涨得好的美股、印度、越南。但同样能增加多元化的欧洲股市、亚太新加坡,怎么就很少有人提呢?到底是真想增加投资多元化,还是单纯看哪个历史收益高?
投资贵在对自己诚实。如果只是看过往历史收益做资产配置,不就又回到了前面的迷茫——买入然后「希望」获得收益。
去年我在考虑资产配置时,也纠结过这个问题。如果在个人资产配置中增加多元化,为什么不一起投资欧洲股市。搜索一下,我发现很多类似这样的回答——欧洲 GDP 多年停滞不前,美股资产代表更先进的科技,利润增速更快等等。起初我也很认同这样的想法:
但这个回答依然没法告诉我,如何分析每笔投资的预期收益。直到回忆起了《共同基金常识》中的公式:
预期收益 ≈ 股息率 + 盈利增长率 + 估值变化(+ 汇率变化 👈 这个是我加的)
定量分析,我突然发现关于「为什么要投资美股」的很多观点其实站不住脚,最出乎意料的数据是——过去 20 年,美股标普 500 和欧洲 STOXX 600 每股盈利增长率是差不多的,都是大约 6~7%。美股稍高一点点,但区别不到 1%,并没有像很多人以为的美股有更多「科技企业」,所以利润增速更快。这让我相当意外。
真正拉开差距的,还是估值变化。但我们知道,投资期限越长,估值变化的影响越小。而且估值越高,未来下降的概率也越大。
所以我修正了对美股的滤镜,只是把 ta 作为一个分散配置的途径。考虑清楚长期可能的预期收益,也没那么容易因为短期波动而对投资感到不确定。
对了,说起分散投资,还要给大家推荐一下有知有行的《海外投资白皮书》。这是我重新开始思考资产配置的契机。
里面有个视角,就是看我们的社保基金如何做资产配置。我们社保基金的资产来自国内、用钱也在国内,但与此同时还是配置了大约 10% 的海外投资,通过各类市场间的不相关性降低投资波动 👇 而且社保基金中大部分的钱也是「委托投资」,在很多主动基金的持有人名单中都会看到社保基金的名字。
是不是还挺有启发的?
经历 2 年的风险教育
以上不作为投资建议,历史数据也无法代表未来。但数据至少可以告诉我们,哪些说法其实站不住脚,也能避免很多未来的痛苦。
希望这几个问题能给当下感到不确定的伙伴们一些帮助。
以前我总觉得,投资应该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范围内,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,生怕有一点「浪费」。
但现在我一点点意识到,有明确且合理的收益目标,在能够实现目标的基础上,追求过程中的风险最小、更平稳地实现目标更容易幸福。
PS:今天内容比较长,2 个小时后再来翻留言
财务自由: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
投资笔记:十年之约,躺赚不难
干货汇总:财务自由路上应该了解的每一个问题